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患者恐动症水平变化轨迹研究
王子安, 刘欣, 张茜, 俞梦盈, 郑贝贝, 陆骏, 陈婷婷
中华护理杂志    2022, 57 (9): 1035-104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2.09.002
摘要907)   HTML2)    PDF (884KB)(24)    收藏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恐动症现状及变化轨迹,为探寻该类患者恐动症最佳干预时间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取样,选取杭州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20年11月—2021年6月心内科收治的105例PCI术后的AMI患者作为调查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脏恐动症量表、心因性焦虑问卷,分别在住院1周内(T1)、出院2周后(T2)、出院3个月后(T3)3个时间点,测评患者恐动症和心因性焦虑程度。 结果 AMI患者PCI术后3个时间点恐动症得分分别为(40.82±5.40)、(41.90±4.60)、(37.40±3.35)分,高于常模(32.20±7.40)分。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时间、年龄及心因性焦虑程度是PCI患者术后恐动症的影响因素(P=0.022,P=0.048,P<0.001)。进行协变量控制后,时间与年龄交互作用显著(P=0.013),T1和T2时间点与心因性焦虑交互作用显著(P=0.001,P<0.001)。 结论 受到时间、年龄和心因性焦虑的交互影响,AMI患者PCI术后及出院3个月内恐动症水平均较高,且T2时间点内中青年组恐动症程度与心因性焦虑程度显著高于老年组;恐动症整体变化轨迹显示,在急性康复期小幅增高,之后随时间延长逐步降低。AMI患者PCI术后恐动症持续时间长,有必要早期进行干预。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2. 12例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患者的术后护理
张茜,李永刚,兰俊,李庆印,黄雨佳,石丽
中华护理杂志    2021, 56 (6): 907-911.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1.06.018
摘要446)   HTML1)    PDF (732KB)(9)    收藏

总结12例植入左心室辅助装置EVAHEART I患者的术后护理经验。护理要点包括血泵流速及左右心功能的监测,脏器及组织灌注监测;出凝血功能障碍、感染、脑卒中和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监测;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和出院随访护理。经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12例患者均携带左心室辅助装置EVAHEART I顺利出院。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3. 智能物资柜的研发和应用
黄雨佳, 李永刚, 兰俊, 张茜, 李庆印, 石丽
中华护理杂志    2021, 56 (2): 194-198.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1.02.006
摘要384)   HTML0)    PDF (698KB)(6)    收藏

目的 心血管术后ICU(cardiovascular surgery intensive care unit,CSICU)护士参与研发和使用智能物资柜,提升CSICU物资管理水平,实现物资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和流程化。方法 基于CSICU物资管理需求,借鉴智能药柜和高值类耗材的管理方法研发智能物资柜。将CSICU常用物资按来源分为高值耗材类、无菌包类和其他类分别粘贴条码,根据医生与护士的治疗操作行为,实行“医嘱组套”式管理模式,将医嘱与执行医嘱需使用的所有物资绑定,制订智能物资柜护理使用流程,并于2019年1月在该院CSICU使用,评价其使用效果。 结果 护士取用高值耗材类、无菌包类、急救物资和其他类物资所用时间均缩短(P<0.001),准确性均提升(P<0.05);护士对物资取用准确性、便捷性、计费准确性和总体满意度均提升(P<0.05)。结论 智能物资柜的研发和使用,优化了临床护士的物资取用流程,提升了护士工作效率,提高了护理质量,实现了从物资入柜、使用、计费的全流程信息化管理。

图表 |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
4. 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早期康复活动方案的构建及应用效果
王红, 程青, 李迎新, 张茜茜, 许红凤
中华护理杂志    2020, 55 (4): 524-528.   DOI: 10.3761/j.issn.0254-1769.2020.04.009
摘要401)   HTML2)    PDF (858KB)(18)    收藏
目的 构建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方案并评价其效果,以期为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开展早期康复活动提供参考。 方法 成立早期康复活动研究团队、在文献检索及半结构化访谈后形成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的初步方案,经过专家论证后形成最终方案。采用方便抽样法选择2017年4月—2019年6月在北京市某三级甲等医院CCU住院的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200例为研究对象,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00例,试验组采用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方案,对照组采用常规活动方案。采用明尼苏达生活质量量表、6 min步行试验、住院时间、第1秒用力呼气量、脑利纳肽水平等作为监测指标。 结果 试验组明尼苏达生活质量得分(52.64±5.60)分,低于对照组(56.89±6.59)分( t=-4.877, P< 0.001);试验组6 min步行试验距离(279.86±84.66) m,优于对照组(248.78±93.73) m( t=2.441, P=0.016);试验组CCU住院时间(8.97±2.80) d,少于对照组(10.48±3.80) d( t=-3.182, P=0.002);试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量(2.18±0.49) L,高于对照组(1.92±0.35) L( t=4.338, P< 0.001);试验组脑利纳肽水平(697.88±135.58) pg/ml,低于对照组(755.29±141.74) pg/ml( t=-2.905, P=0.004)。 结论 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方案根据患者的心功能制订了个体化的活动策略,通过团队管理的手段保障其早期活动的安全性,能够切实提高急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生活质量、促进患者心肺功能的快速康复、缩短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 相关文章 | 多维度评价